背景:每条微信很多人点赞,想找个吃饭的人却很难;和老婆睡同一张床,经常在她微信里留言晚安;参加家里长辈寿宴,忙着拍照发微信点赞……近日媒体了一种现象,叫“现代交流症”,引起很多人共鸣。
华商报发表王传涛的观点:“人生而是自由的,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,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,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。”人和手机的关系,卢梭的这句名言非常适用。更多地活在社交软件之中的我们,确确实实已经“病”了。我们更愿意生活在别人的点赞中,告诉别人生活在朋友圈里的我们是多么的美好和幸福。然而,真实的生活却未必如此。可更可怕的是,知道自己患上了“手机依赖症”和“现代交流症”,也知道自己已经成为了手机的奴隶,但我们却几乎没有办法去挣脱手机和网络的控制,正如我写完了此篇文章仍然想通过朋友圈去分享,并时时想看一看有没有人浏览和点赞。
京华时报发表陈广江的观点: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生活,在移动互联网时代,我们注定无法重复昨天的生活。人们爱怀旧,因为通过怀旧能刷出存在感,但过度怀旧也是一种时代病。比如,既然“现代交流症”如此可怕,谁愿意回到从前?看待今天生活的种种问题,只有在承认进步的前提下,才是理性思维。现实中人与人打交道,还不是存在人心隔肚皮?“现代交流症”只是现实不完折射,我们正视问题的存在,但不必夸大其词,特别对成年人来说。后说说“同床共枕微信道晚安”,其实说得明白,夫妻二人感情很好,现在依旧很好。杞人忧天者,洗洗睡吧。
小蒋随想:近翻出与一位老友十来年前的几封信和数张贺卡,摸着这些尚未发黄的纸张,看着那熟悉的笔迹,脑海中浮现出过去的情景,心中不免有些感慨。过去给友人写信要找好看的信纸与信封,书写要花时间,怎么写要用心思,得去邮局或邮筒寄出,等待信件的送达以及对方经过同样的步骤回信。从效率上看,比如今拿手机发个微信、来个视频通话要费时费力太多。但是,如今的便利似乎又少了一些珍重、多了一些随意,数字化的信息在你有意无意地删除或更换设备时,也会悄无声息地消失。海量的信息传递,快餐式地浏览阅读,有多少能留存于你的脑海?我们在信息高速路上飞驰,却又因为步伐太快,让人觉得灵魂都跟不上了。有人说,开始怀旧说明人已经变老。这话有一定道理,但复古为何又被认为是一种时尚?真挚的交流,永远需要用心,怎么才算用心,诸君心里都有杆秤。
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中公时事政治
沉溺“社交软件”的人们别忘用心与珍重
普洱职业培训相关信息
2024-12-19
2024-12-12
2024-12-12
2024-12-12
2024-11-06
2024-10-18
2024-10-18
2024-10-15
2024-09-24
2024-09-06